养老服务网客服热线:400-127-6788

住养老院的老人看病不能糊弄

09-05

浏览量:198

  王仲医生在养老院全科诊室接诊。

  在养老院里,老人病了,怎么治疗,谁来拿主意?突发急症,如何安排就医?服药,谁来开方……这样的问题在养老院该怎么解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尝试将全科诊室开进养老院,由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王仲带队每周出诊,提供上门服务。现在,大家都说:“全科医生真是老人看病的‘主心骨’。”

  难题❶

  大病谁来决策?

  “姜阿姨今天怎么没来呀?”在诊室看病一上午都没见到每周必来的“老粉丝”87岁的姜阿姨,王仲有点疑惑,便询问工作人员。姜阿姨三天前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了。王仲赶忙来到姜阿姨的房间。

  王仲得知,姜阿姨和几个女儿商量后,决定保守治疗,不做手术。孩子们说,“这么大岁数了还遭这个罪干嘛?”姜阿姨该不该做手术、能不能做手术,家属们的依据大多依靠网上查来的建议或自己的直觉。

  然而,从姜阿姨的话语中,王仲听出了她心中的焦虑——希望得到医治,又不想给家人添麻烦。王仲心里有点难受:如果不做手术,老人的生存质量将急剧下降——卧床、褥疮、坠积性肺炎……都将随之而来,甚至还会影响寿命。

  “手术能不能做,应该由医生做评估后再决定。”王仲给姜阿姨的家属打电话了解情况,并说服了姜阿姨住进全科医学科病房,接受各个专科医生的会诊评估。经联合评估,认定有必要进行手术,但也发现了两个有风险的临床情况——甲状旁腺亢进和肾上腺瘤。

  经过与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姜阿姨接受了手术。手术前后几天,担心老人产生情绪波动,王仲特意没有去探望。等到老人回到养老院,他在出诊日查看了她的恢复情况。

  目前,老人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可以下地活动了。

  感受

  养老机构老人一定要专病专诊

  姜阿姨的救治案例,让王仲思考良久。“看病难,老年人就医更难,养老机构的老人就医尤难。”王仲说,谈到“医养结合”,人们总是将医疗保障的侧重放在慢病的管理上。其实,养老机构老人的大病就医和便利就医需求仍有待满足。“对于养老机构的老人来说,‘专病专诊’的就医成本就更高了。这也是我们把全科诊室搬进养老院,让医生到养老院坐诊的意义所在。”

  难题❷

  急症谁来把关?

  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发生急危重症时,谁能及时提供绿色通道和“一条龙”服务?站在这个角度上,大医院与养老院的合作,更具有“救命”的意义。

  “是医生救了我一命。”出院回到养老院这一天,年近九旬的黄先生在视频电话中,对远在国外的儿子说。

  半个月前,黄先生突然发烧、咳嗽,并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身体情况迅速恶化。当时,同住养老院的老伴为就诊方便,打算将黄先生送往附近一家小医院。

  不过,老伴思来想去,怕自己决策不对,耽误丈夫的救治,就拨通了王仲的电话。听了描述,急诊科出身的王仲立刻做出判断,黄先生情况危急、耽误不得,应该立刻送往救治条件完备的大医院急救。随即,他为黄先生联系了病房和急诊科。

  果然,来到医院后,黄先生气喘的症状更加严重,高流量的吸氧也不能缓解,很快陷入休克状态。在普通无创呼吸机不能维持的情况下,经与黄先生儿子远程沟通后,老人通过急重症病患绿色通道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

  在医院各科室全力联合救治下,一个多星期后,黄先生转危为安,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全科医学科病房,很快出院回到了养老院。“当初要是没有您帮着拿主意,没有医院的‘一条龙’服务和绿色通道,我父亲还不知道会怎么样。”黄先生的儿子特意打来电话道谢。

  感受

  为危重病老人把关“开路”

  在危急时刻,能在就医时为手足无措的老人把关、“开路”,这正是大医院的全科医生“入驻”养老院的意义所在。

  难题❸

  平时谁管拿药?

  年近九旬的崔先生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多重慢性病,脑卒中造成的偏瘫后遗症让他行动不便。于是,必须定期到定点医院开药。老人常年六七种药物不能断,子女又定居国外,开药的事只能拜托在北京的亲属。因为自己的事情时常让亲属帮忙跑腿,崔先生心里很过意不去。为了少添麻烦,他的药总是吃不全,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也是能忍则忍。

  当全科诊室开进养老院后,崔老先生再也不用为拿药操心了。每次到养老院里出诊,医生打开自己的电脑,通过虚拟专用网络的授权,可以登录医院的系统,查病历、看检查结果、写医嘱。医院的同事们能够实时查看医生的登记信息,并根据信息准备药品。养老院则配备了专人取送药品,老人们上午看诊,下午所需药品就送到了医院,不仅能保证日常用药,还能走医保,过去压在老人们心里的那块大石头落了地。

  “做基层医疗,不能只是当一个会看病的专家,要切实为老人解决问题。”王仲说,将诊室搬到养老院里,也不仅仅是为了给老人们解决临床问题,更多的时候提供的是心理的疏导和慰藉。每周四,养老院里的全科门诊一开,老人们就围了过来。检查的、看病的、开药的……王仲每次都要接诊五六十人。老人们只要和他聊上几句,心里就会踏实很多。

  感受

  为老人们提供倾诉感情窗口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对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时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倾诉感情的窗口。”有的“老粉丝”会一直跟着王仲,直到他结束出诊,离开养老院大楼。

  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结束诊间问诊后,王仲还会一间一间地“上门服务”,亲自为老人和家属解疑答惑,给出治疗建议和参考方案。

  延伸

  经验能否推广?

  2021年,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这标志着本市正式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35年,全市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人数将超过30%,高龄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高龄化趋势加速。

  王仲时常思考,高龄老人通常多病缠身、病情复杂,健康保障需要全链条的管理,病情变化需要专业医护力量进行及时诊治。基层医疗该如何做到并做好医养结合,让医疗与养老“两条腿走路”?全科医生上门服务,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症药方”。

  “全科医生要做到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我们站在养老院的老人面前,身后是整个医院的专科团队。”王仲说道。

  清华长庚医院在养老院开诊室是一个良好的尝试,且已具有成熟、可推广的经验。王仲认为,让更多大医院专家、社区家医团队走进养老机构,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不过,上门服务仍有待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本报记者 孙乐琪


原文来源 : 北京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