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异凡:一位耄耋老人的机务情怀
06-23
浏览量:245
本文转自:中工网
在甘肃兰州西机务段退休职工中有这样一位老人,17岁入职锦州铁路局郑家屯机务段担任蒸汽机车司炉,21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预备队”中的一员。1957年,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主动报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开往大西北的火车,他就是兰州西机务段退休职工王异凡。
1952年12月20日“预备队”到达沈阳铁路抗美援朝司令部换装的时候,王异凡就被分配到897部队第八联合大队366机车组,从事副司机工作。1952年12月27日傍晚,临时接到命令,驾驶解放6型1014号机车牵引一列军火经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用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和一名机务人的责任心,始终坚守保障运输线这条“铁律”,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达目的地,保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供给。1953年6月,驾驶着满载汽油的机车驶往朝鲜三登车站,王异凡圆满完成了最后一次运输任务。
“现在听到汽笛声就想起了我以前开火车的日子,我是1958年10月1日到兰州的,那时候兰州西机务段才刚刚成立不久,全段只有20多台车,一个段长室和一个运转车间,段里的土特别厚,一脚下去就是黄土,宿舍就是用麦秸秆铺的床,没有被子,食堂也没盖好,就连热水也没有,我当时驾驶的第一台机车是解放1型1660机车,跑兰州到定西、狄家台、永登。那时候机车基本都是“走停走”的情况,动力来源主要就是司炉这个岗位,蒸汽机车,司炉烧不起来汽,火车没动力,跑一趟车上百公里,就得十几二十个小时。”王异凡老人满眼深情地回忆道。
那时候行驶速度慢、驾驶自动化程度低、工作环境差,这些都是50年代火车司机驾驶的“初体验”,那时候基本都是三天一个来回,同事基本上也是“隔日”才能“相见”。退伍不褪色,脱下军装穿上路服,王异凡又驾驶机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为中国铁路发展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他先后荣获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先进生产者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从副司机到司机、从司机到机车队长、从验收员到检修技术员、从验收室主任到技术室主任,王异凡老人靠着自己对工作的执着,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他先后经历了机车运用、检修等多个工种和岗位,见证了兰州西机务段近70年的发展历程。
王异凡为西北铁路事业发展奋斗了38年,退休后依然发挥着余热,加入了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机务段关工委,和其他关工委离退休老干部一起,发挥段关工委在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坚强堡垒作用,深入一线职工家庭走访、慰问,对职工家庭下一代培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帮扶。作为关工委宣讲团的成员,王异凡老人先后进站段为新入路青年职工宣讲、座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文明家风。先后五次被评为“关心下代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关工委干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