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被拒乘公交车的上海老人,我终于理解那个坚持独居10年的顶级女星
06-14
浏览量:269
6月14日14:30场,直播起步如何搭建直播间?
6月3日,上海。
一个老人搭乘公交车被拒绝的视频登上热搜。
原来,根据防疫要求,每个人在乘坐公共交通之前都必须要扫描场所码。
老人虽然有智能手机,但却不知道怎么用。
他不断地摆弄着自己的手机,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司机需要的界面。
老人急得要命:“这怎么办,我不会弄啊。”
无助的样子让人看得有点鼻酸。
尽管,车上的乘客一直在提醒他如何操作。
但老人还是手足无措,最终只能下车。
离开的时候,还不忘和其他乘客道歉:“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从拿出手机,到无奈下车。
只有短短的52秒。
却让人觉得无比漫长。
那一刻,他窘迫地站在那里的样子,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弃的孤儿。
其实,为了方便老人出行。
上海政府已经出台了老人可以使用离线码的政策。
这名老人可能只是不知情。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在如今这个疫情+数字的时代,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老人,被我们远远地抛在身后。
成了“数字难民”。
他们不会用健康码,不知道什么是抢菜app,不会网上取号看病……
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亦步亦趋地追赶着,却还是追不上时代的背影。
生活的不便或许还能克服,但与他人格格不入给心里带来的空落感,无法磨灭。
北京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在中国,只有37.8%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同住,
老人独居的比例,高达9.2%。
大多数老人,其实,都只能在自己的生命的后半段,孤独过冬。
他们是自己家里的流浪者,也是这时代的边缘人。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之前,我也写过老年人的话题。
常看到读者给我留言说:想改变现状,但作为年轻人,还是觉得和老人之间有点代沟。
总觉得他们讲的我们不感兴趣,我们讲的他们不知所以。
但两代人之间,真的无法彼此理解吗?
其实并非如此。
最近无意间在电视上看见B站的一个综艺,叫《屋檐之夏》。了解到,这档综艺去年就播完了,今年在卫视上再度播出。
节目组让独居老人和城漂青年住在一起21天,观察对方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之间的代际差异太大。
而是我们不曾为接近对方而努力过。
节目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雪华那一组。
已经62岁的刘雪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与社会脱节的老人。
早年丧夫的她,已经独居了十年。
每天的生活却未曾变过,只有三件事:喂狗、看电视、和家人视频。
手机只会用来接打电话。
买了新款的油烟机却完全不会用。
很少出门,离群索居,只有每天24小时开着的电视机,与她相伴。
她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只是你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一些落寞的影子。
比如她第一次出去遛狗,经历了一场兵荒马乱之后顺利回家。
她激动地给全家每个人都打了电话炫耀。
那种想要分享却发觉身边无人的孤单感,不言自明。
节目组给她安排的第一个同住的年轻人,是B站的UP主拉宏桑。
视频里的她搞怪、活泼,生活里却是一个社恐。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尴尬得人脚趾抠地。
拉宏桑觉得刘雪华眼熟,却不知她是个明星。
刘雪华顺势为自己编了个新身份:一个叫刘丽安的家庭主妇。
自我介绍之后,两人便默契地沉默起来。
不知说什么话题,也不知从何开口。
害羞的拉宏桑,只能躲回自己房间。
一边觉得尴尬,一边又纠结吃完饭要不要去帮她洗碗。
但破冰的时机,来得也很快。
调整好状态的拉宏,主动走到客厅给刘雪华看自己的视频。
为她解释什么叫UP主。
从未了解过这些刘雪华,意外地对这些年轻人喜爱的事物很感兴趣。
两人在沙发上笑得前仰后合,距离也随之越来越近。
拉宏桑发现,这个老人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难以沟通。
而习惯了呆在自己世界里的刘雪华,也发现了原来生活里还有这么多新鲜的事情。
看似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实也有说不完的话。
我发现,有时候,我们对老人是有一定偏见的。
觉得他们保守、内敛,接受不了年轻人的世界。
但事实上,大多数老人,都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他们从未停止过探寻过新鲜事物的欲望。
很多时候,不是时代抛弃了老人。
而是我们赶在时代面前,淘汰了他们。
无需给予什么美食华袍,金钱礼品。
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才是我们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当然,千万不要以为和老人们相处,只是我们单方面的陪伴。
更多时候,也是我们在从他们身上习得岁月留下的智慧。
比如节目里的第二组嘉宾朱爷爷。
他的生活就完全打破了我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你以为他们只会宅在家里摆弄花花草草。
朱爷爷告诉你,他会为自己穿上精美的衬衫,打好领结。
然后去咖啡店,喝一杯下午茶。
你以为老年人没有什么社交活动,最多就是跳跳广场舞。
朱爷爷却会梳着一丝不苟的发型,到舞厅跳舞。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年人应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
自然、随性、洒脱……
他不会为了年轻人的面子,改变自己的原则。
房客阿雷带来了普洱茶,他直言不讳地说出,这个茶不太好,有点霉。
看起来似乎是有点不近人情。
但其实,老爷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给身为外国人的阿雷,中国人处事的人情世故。
转身,他就把那个不太正宗的普洱茶,倒进了自己用的茶罐里面。
并回赠了阿雷一串价值不菲的手串。
和刘雪华组的自由随意不同,朱爷爷会特意带着两个年轻人去体验自己的日常。
会给他们讲百乐门的往事,讲上海的变迁。
时光在这个老人身上埋下的财富,都被他毫不吝惜地赠予给了两个年轻人。
看似是年轻人丰盈了他们的生活,但我们何尝又没有从与他们的相处中得到治愈呢?
只是,当独自一人的时候。
朱爷爷还是会偷偷翻起孙女的照片,疏解想念。
也会在以为大家忘记他生日的时候,有点小情绪。
再强大独立的老人,也抵不过常年的孤独与空寂。
不知不觉的,我便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
而当我们自己老去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落与困境。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地都能从现在的综艺里看清一些现实。
它们所聚焦的社会问题,总能刺痛到我们。
比如现在正在播出的《新游记》里,让我们看到了城市里最基层的打工人的艰辛。
而《屋檐之夏》抛给我们的,是两代人的尴尬,是独居老人的为难。
天涯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老帖:“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母在过怎样的生活?”
“他们会一直很安静,因为说了话,也不会有人回应。”
“他们会过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份菜吃好多天,因为一个人不愿太过麻烦。”
他们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铺满的。
这些空白是荒芜的原野,没有庄稼,不收割希望。
《屋檐之夏》里的生活,一直在我们的父母身上上演。
而我们也终于明白,所谓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
更多时候,也要给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中写过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曾问他,什么是孝顺?
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就是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真心实意地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是最难的。
他说:“现在的人,总以为能养活父母就够了。
但我们也养马养牛,如果仅仅是供养,那和这些有什么区别呢?”
曾看到过一个让我很唏嘘的新闻。
重庆,一个独居的老人一年打了1483次110。
每次都有各种各样的借口,
直到民警上门拜访,才知道,原来,他只是像找个人说说话罢了。
父母对我们而言,很像是一座旧房子。
你需要保护的时候,他为你遮风避雨。
而你长大成人,搬了出去,纵然也会想它,但却很少会关注它,了解它。
但比起物质的满足,让他们的内心得以充盈,有幸福感地度过余生才更加紧要。
哪怕我们生活于不同的时代。
哪怕我们各有各的脆弱和孤单。
但谁又说我们无法相互理解呢?
我不否认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但我更坚定的认为,再宽阔的银河,也抵不过两颗真诚想要接近对方的心。
毕淑敏说:其实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
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都以为可以从容尽孝。
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
忘了世界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不要等到来不及,才后悔没有和他们好好相处。
后悔没有了解过他们的内心。
希望你我,都能从这里,找到和父母,彼此接近的勇气。
让我们慢慢成长,也让他们优雅老去。
作者:脆皮先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