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网客服热线:400-127-6788

杭州一群老人,中秋聚首校园,读家传叙家风

09-13

浏览量:142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琳

  中秋月圆人归家,杭州城里的10位长者,齐集浙江财经大学文华校区家传编辑中心,交流分享自己的家风传承。

  朱启仲是1978年考上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大学生。他在分享时说,他对后辈的期望其实也很简单,并不奢望他们取得多么轰轰烈烈的成就,只希望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快意人生了。

  江苏溧阳籍的王松涛,则用方言“唱”了一首从小在私塾里学会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10位长者,有一生颠沛流离的老工人,有村干部,有国企领导。他们退休后,都在家传编辑中心协助下撰写了家传,除了个别追忆父辈,其他全部是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既记录祖辈和自己的奋斗,作为家族秘史传与后人;也记录家族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暖心瞬间,读来令人动容。

  由于无法到场参加,远在京城的康小萍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分享。

  这些家传各有特色,之前在杭州图书馆展出时,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优质内容,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还增加了在各区县的巡展环节。最近,杭州图书馆又在策划将其线上展出,以分享给无法到线下观展的读者。

  据家传负责人介绍,两年多时间来,他们已经为全国100余家族撰写了家传,成了长辈最贴心的朋友。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量支持,邀请他们写作了单位离退休干部的家传,作为重要的档案素材。

  写作家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国外也一直风行。最近一些年,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家传在我国才勃然大兴,走入寻常百姓家,令普通家庭也有了立传的机会。

  自去年11月份全国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嘉兴召开以来,各地纷纷开设家风馆,以写作家传的方式记录先辈历史、传承优秀家风。

  家传作为公众史学的重要素材,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嘉兴南湖学院乡贤与家风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也倾心于此,除史实研究外,还将家风研究和推广纳入了日常工作范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原文来源 : 钱江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