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和治病,贩卖焦虑与研究问题有本质区别
02-26
浏览量:263
最近,关于养老金不足、医保费用不足的议题被炒热。其中,一位老资格金融人士说,中国养老金缺口巨大,大的不得了。他并举例说,多数国家预筹养老金的总量占GDP的50—100%,有的国家占比超过100%,而中国的这一占比只有10%。
按照他的思考逻辑,中国养老金出现了巨大亏空,并且,一下子也凑不出这么多钱,养老危机已经出现了,必须心急火燎得凑钱。但在讨论中外这一比例差异时,我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真实情况:
那些预筹了大比例、超大比例养老金的国家,是把居民的大部分剩余收入转移到了“养老金账户”上,并进行金融化运作。中国居民则是把相当大部分的剩余收入存在自己的储蓄账户上。把中外不同的国情、民情和金融习惯忽略掉,搞盲目对比、盲目并轨,是这些人思考问题的底盘和底色。如果照这位金融人士的话去做,似乎只能颠覆中国的制度传统、文化传统,每一条、每一项都要复刻美国,用别人的生活模板改造自己的生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无法收拾。
严格讲,即使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单设养老金储备金账户,大多数人的养老是靠退休金和子女收入,总体上,也没有出现养不了老的情况。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人口流动频率、幅度都加大了,老人和孩子全家团圆式的生活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需要建立以个人居住地为主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一个必然趋势。但同时,中国人的孝文化、社区互助文化、邻里互助文化,仍要继承和发扬,不能效仿美国那种单靠金融手段养老的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中国文化的持续,都要求靠“立体的社会制度来养老”。金融手段只是其中之一,而不能变成唯一!拿其他国家养老预筹金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并依据这个标准来构建中国的养老制度,不仅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且会扰乱公众预期,损害国家文明生态,不是正确思路。
个人储蓄养老金、职工年金、国家统筹养老金,作为三位一体的养老金架构模式,是合理的,也是必须建立的。但是,过度鼓吹靠金融模式来养老,忘掉了家庭、社区、邻里互助这些有利因素,将养老问题完全剥离于我们整个社会的系统性肌体,把养老问题剥离为、设置为一个孤立的问题,在理论上、制度上是有害的。事实上,西方国家将养老问题完全金融化、工具化、工业化、孤立化,导致的社会治理后果是:过度追求利润,过度追求私利,过度追求金钱。其养老问题看似完美无缺,实则损害社会的文明架构。他们的养老制度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而是很多人选择不生或少生,人口自然增速大幅度下滑。因此,对养老金融化焦虑,应该彻底反思一下。
事实上,近年来,将养老金融化的做法已经给老年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必须恢复养老是社会制度、社会功能的本质!
与此相关,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也是如此。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扩大了普通门诊报销的范围和额度;将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由仅由自己使用调整为可以为配偶、父母、子女支付。为了充实可支付资金储备,把国家统筹和单位缴纳的资金调入统筹账户上。同时,还努力通过集采等方式降低药品价格;对跨省市结算制度进行完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加便利群众,满足大家看病的实际需求。客观而言,疾病救治是民生保障的底线。与疾病斗争是人类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重要领域。任何人,一旦进入重症阶段,都将面临较大的心理、身体和经济负担;对于重症的保障始终是一个难题。所以,医疗保障的基本框架仍应是普遍性救治一般病症,逐步在重症领域提高救治能力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像以上这种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的操作此起彼伏。先有“断贷”“拒交楼”话题,后有生育率下降话题,叠加所谓的“民营企业受打压”“担心搞计划经济”等话题。其间的很多说法,打着恢复经济、稳定民生的旗号,实则是营造和贩卖焦虑。关于这些话题,我将陆续加以分析。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