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养老③ | 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破题医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是参考答案
01-10
浏览量:289
但很快,护理员小王通过仁济医院的线上问诊系统,在病毒性感冒门诊完成了“求医问药”。几秒钟后,腾讯医疗智能客服按照预留信息,将医生开具的药品安排到物流环节。大约1小时后,周阿婆就收到了仁济医院开具的处方药。
如今,像养老院周阿婆看病,这般“医”和“养”深度融合的场景,时时刻刻在上海进行着探索。
去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上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全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友好城市,持续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毫无疑问,“医养结合”之前是,未来也必将会是上海完善基础养老服务的重要工作抓手。不过,在医养结合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基层的实践也有着真切的反馈。
“养老院不能医,医院不能养。这是我们在医养结合探索多年的一个重要经验。”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徐卫刚举例,从老人不幸中风的那一刻,一个能为下一代“带娃”的中坚力量,转瞬就可能成为了需要贴身护理的病人。这不仅是对家庭的沉重打击。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三甲医院的神经康复科无法长住、家中或是养老院很少有专业康复设施,也很难找到专业技术人员。
“此时,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对老人而言显得极为重要。”在接受采访时,徐卫刚向记者表示,无论老人的康复是选择在家还是在有条件的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医养”结合的最佳选择。如果说医养结合是推动基础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那么社区卫生中心将会是医养结合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问题也吸引了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革上海市委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关于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委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议。
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尽快落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内全科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储备与供给。督促上海各区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配置,至少保证每区都能达到万人拥有4名的比例。同时,加强护士、康复师等的配置,使之与全科医生达到合理的配比。
针对“养老院不能医,医院不能养”的核心矛盾,民革上海市委认为,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能,需要从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等问题切入。通过推广家庭医生团队嵌入模式,弥补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不足问题。对此,委员们建议,力争对65岁以上老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覆盖90%的目标,完善服务包内容,拓展上门诊疗服务,并将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同时,还应加大家庭病床建立,让重度长慢病老人应享尽享。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医养”更深度融合,当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社区扎根,当更多专业的康复、护理人才能为老人提供科学的服务。我们也愿意相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都能因此迎刃而解。(东方网记者 卞英豪 邵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