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就是最大的回报
12-12
浏览量:260
□青山
今年80岁的陈秋强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潜心抢救整理发掘乡贤文化,广泛联络国内外虞籍乡贤,实现乡贤文化的复兴和创新发展。他先后拜访了512位虞籍乡贤,与1800余位乡贤保持长期联系,凝聚乡贤力量,助力家乡经济发展。他曾荣获浙江省2020年社会组织领军人物,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等殊荣。
在他的带领下上虞乡贤研究会收集、撰写、整理、编纂乡贤文化史料……陈秋强说:“做这些事虽然无利可图,但文化养老身心愉悦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潜心抢救整理乡贤文化,广泛联络虞籍乡贤
耄耋之年的陈秋强精神矍铄,儒雅淡定,散发着饱享文化滋养生命的精气神韵。1998年,陈秋强获悉上虞长塘广陵村是嵇康的故乡,但村里长者已逝,记载资料尽数遗失,查阅困难,陈秋强感到很遗憾,很痛心。同时,他感到“挖掘抢救历史文化,乡贤文化要抓紧,更要有抢救意识”。
1998年起,陈秋强跑乡村、探故居、访老人、找线索,足迹遍布上虞四面八方的数十个乡镇街道,为做好复兴乡贤文化筹备工作风雨无阻。2001年1月6日,陈秋强发起成立上虞乡贤研究会,为传承发掘乡贤文化不遗余力。
陈秋强,1943出身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一个书香家庭,在和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担任过十几年的曹娥中学校长;而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他远赴深圳,创办服装厂。在事业鼎盛时期,他急流勇退,重回故土。“甜酸苦辣我都尝过了,很想为家乡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陈秋强说,打拼在外,知名乡贤就是游子们的底色和底气。籍着祖传的基因、校长的体悟,让文化成了他滋养生命的血脉。
上虞乡贤研究会成立后,陈秋强广泛联络,带领媒体走访北京、上海、香港、台湾、泰国等地共计30余次,寻访接待乡贤游子超3000人次,累计解难事、做善事达124件,被誉为“一座家乡游子的连心桥”。在他的带领下,上虞乡贤研究会收集、撰写、整理、编纂乡贤文化史料书籍53部,抢救濒危乡贤遗址、遗迹50余处,举办各类乡贤文化研讨会、交流会等34次,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陈秋强说:“做这些事做虽然无利可图,但文化养老身心愉悦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2009年,陈秋强获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虞籍乡贤徐光宪院士父母的墓地就在上虞,但荒山老林,无人照看,找寻踪迹难度甚大。陈秋强认为“乡贤为国尽忠,我们要为乡贤尽孝。”就毫不犹豫走上山道,攀登途中,当时已近古稀之年的陈秋强一不小心脚下打滑,右腿韧带被意外拉伤,疼得额头直冒珠汗。然后,他仍坚持在山上摸排寻找了一个半小时,直到亲眼确认了徐光宪院士父母的墓地状况,才小心谨慎地走下山。
回到家,陈秋强忍着脚痛,继续为修葺墓地的事情四处联络。2009年6月,34封电子邮件交流往来,当得知陈秋强找到了父母的陵墓并修缮一新后,鲐背之年的徐光宪院士不顾年迈体弱,特地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从北京返乡祭扫。“我和孩子们将永远铭记这个非同小可的恩德。如果我和孩子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务请告知为盼。”13年过去了,陈秋强至今一直留着徐光宪发来的所有邮件,因为这些邮件牵系着同一片土地上的两颗赤子之心。
“我们为乡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乡贤一直记在心里。这也是我做乡贤工作的最大欣慰。”陈秋强说。在他的带领下,2015年,国家中宣部在上虞召开了“全国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从此,上虞乡贤文化渐渐成了这片土地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2010年7月,原中国奧委会主席、申奥功臣何振梁及其夫人第三次回到故乡上虞。陈秋强送上了他多方搜寻找到的《崧镇何氏宗谱》复印件,曾两次返乡寻祖未果的何振梁老先生欣喜万分,感激不已。
20余年来,陈秋强潜心抢救整理乡贤文化,上山下乡,“先贤刘履墓碑”的重见天日、“宋钱孝子墓碑”的寻找发现、孟尝的“还珠庙碑”的再次面世、周达明故居和陈赓大将夫人傅涯故居的保护等,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好多人说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这般辛苦到处奔走,陈秋强笑笑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做自己喜欢做且颇有意义的事情,根本不苦,我感到很享受很幸福。”
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乡贤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过去,陈秋强与浙江以外的人谈起家乡时,却发现几乎没有人知道上虞这个地方。经过22年的努力发掘,上虞乡贤文化这一优秀的人文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激活和弘扬,铸就了上虞乡贤文化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乡贤研究会也被外界誉为“一扇宣传上虞的窗口”。
为家乡发展,陈秋强带领乡贤研究会骨干们建言献策,创意策划曹娥江十八里景观带中三组大型雕塑——“舜会百官”“东山雅聚”“春晖集贤”,三组雕塑夺得了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此外,大舜庙重建、祝府景区兴建、大龙山开发、中华孝德园建设、杭州湾经开区文化提升等,陈秋强皆参与其中,被誉为“民间文化的智囊团”。
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乡贤是县域发展的‘幕后英雄’,这话不会错的。”陈秋强坦率地说。
虞籍乡贤唐晓铨在联合国总部任高级翻译,曾多次携家人回返上虞,成立“唐天心奖学金”,奖励资助家乡中小学优秀学子和贫困学生;以新乡贤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民间调解机构老娘舅工作室广泛参与乡村治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陈秋强与乡贤们积极行动,在物资援助、用工对接、防境外输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屈指数算乡贤们创造的实实在在的成果,陈秋强心中充满欢喜。据统计,近5年来,上虞由新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达190余个、金额超20亿元,乡贤们引进回归项目69个,回归资金打82亿元。
“挖掘、抢救乡贤文化史料固然重要,但乡贤文化资源只有为社会发展所用,乡贤文化的传承才是活的传承,这种传承才最有意义。”陈秋强说。
在陈秋强的书桌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码满了一沓又一沓虞籍乡贤的名片。它们被便签条按地区分隔开,自南向北,从国内到国外,这是陈秋强22年来传承乡贤文化的注脚。
陈秋强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衷,经常建言献策:2017年,在他的提议下,上虞区委宣传部牵头启动了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在上虞区57所中小学中设立乡贤分会,让学生们沐浴在乡贤文化中。每年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青蓝工程”,给莘莘学子种下一颗爱乡的种子,让乡贤文化、乡贤精神根植于心田,实现薪火传承,生生不息,被誉为“青少年的导航灯”。至今已举办五届,500余名虞籍优秀学子进入“乡贤预备役”。
陈秋强说:“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寓意来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讲到这里,他满眼放光,“我们就是想依托上虞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引导青年一代知乡贤、学乡贤、传乡贤。慢慢地,这些青年当中一些优秀的一定会成为新乡贤。”
陈秋强为发挥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成立了“上虞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崧厦潘韩村为试点,开展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引导广大虞籍乡贤为家乡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献智献力,被誉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挖掘家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发展。”这是陈秋强为乡贤研究会定的工作宗旨。因贡献突出,陈秋强荣获浙江省2020年社会组织领军人物,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等殊荣。
“在如何才能够重现乡贤文化,重新捕捉到乡贤文化的真谛,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现在加入乡贤研究会的人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对乡贤文化的重视和支持更是力度空前。有无数持灯者源源不断的接力,乡贤文化定能长久庚续,星火燎原。”陈秋强认为。
陈秋强说:“20余年来,我这位退休老人能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合力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在传承、弘扬和复兴乡贤文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文化养老就是最大的回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