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郎银华
06-10
浏览量:242
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郎银华就穿着深蓝色的工作套装出门了。每天早上7点半,她都会准时赶到北京市海淀区文晟家园养老服务驿站,打扫卫生、开窗通风,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
这间占地170平方米的养老驿站,辐射的社区包含大量回迁房,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约有三四百人,80岁以上的有28人。驿站为这些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日间照料、上门评估、康复理疗等养老服务。
58岁的郎银华是这间养老驿站的站长,也是一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2008年,她成为全国第一批助理社会工作师;2009年考取老年人健康评估师资格证;2020年顺利取得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资质证书。从业以来,她在多家养老机构担任院长,同时为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这一干就是十余年。
是评估师,也是家庭矛盾调解师
来到驿站整理完毕,郎银华看了一眼时钟,刚好8点。今天上午,她要到附近社区做一次上门评估。
养老照护的每一项服务,都是从评估开始的。老年人能力评估一般在养老机构内进行,部分居家养老、行动不便的老人,评估师会上门。“上门评估之前,对老人情况的初评非常重要。”郎银华说,一般情况下,评估师会和家属多次沟通,提前了解老人的实时健康状况,以免评估过程中发生意外。
这次上门评估,是前天傍晚确定的。当时,郎银华正准备离开驿站,一位神情焦急的中年男子闯了进来:“你们能帮帮我吗?我妈一直拒绝吃饭。”郎银华关切地询问细节,初步判断老人患上了认知症,并随男子登门了解情况。推开门,看到散落满地的食物和话语混乱的老人后,郎银华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她安抚了老人,并和男子商定进行一次上门评估。
走进老人家中后,郎银华和她唠起了家常,社工人员则着手布置血压计、急救箱、异形勺、智能玩具等评估工具。
评估结果不出所料。男子懊悔地说:“我之前如果知道她生病了,一定不会和她争吵。”例行评估一小时左右就可以结束,但郎银华是个热心肠,在沟通中只要发现哪个家庭有矛盾,都会耐心调解,受益的老人或家属常常感激不已。“最辛苦的不是评估工作的烦琐,而是和老人的沟通、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以及对老人与家属之间矛盾纠纷的调解。这些特别需要耐心。”郎银华说。
在评估中“倾听”每位老人
中午12点,20多个老人在驿站里吃过午饭,或歇息或溜达。匆匆吃了几口饭,郎银华又开始工作了。她走进驿站里的评估室,把牙刷、围棋等评估用品整齐地摆在桌上,准备对社区居民徐大爷进行评估。
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认知和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四大模块,评估师会根据四项评估结果,初步确认其能力等级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或“重度失能”。
随着徐大爷按要求准确画出指针指向10点45分的钟表,“笔上功夫”结束了。郎银华又带着他去测试“脚下功夫”。驿站地面上印着三组脚印,评估师观察老人按指令行走的情况,即可估量出其平时走动时跌倒的风险,进而给出照护方案。
评估完成了,郎银华看着开朗风趣的徐老爷子,连连夸赞:“您身体很棒,就是要多注意血压呀!”徐大爷被评定为“能力完好”,对应的护理等级为“三级护理”。
然而,这并非最终的评估结果。郎银华表示,评估结束入住驿站后,护理员还将对其进行14天的观察。“有些老人评估时状态好,但观察时又出现各种问题。”观察期过后,评估师综合判断,最终确定老人的能力等级和护理方案。
“这个职业,要把爱和责任倾注进去”
作为一项社会了解度不高的新职业,评估工作不被家属理解的情况时常发生。“最初评估时,有些家属会为了评估结果好一些、护理费用少一些而隐瞒老人病情。”郎银华说,其实这是对老人和家庭的不负责任,只有“读懂”每位老人,才能给他们最合适的照护。
而一旦评估不准确,就会导致老人无法得到有效照护,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反而会加重家庭负担。
“做养老服务是凭良心的。家庭需要我们,社会也需要我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个职业,要把爱和责任倾注进去。”她声音有力,眼里却写满了温柔。
王美莹(摘自《华声·观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